济南大学统战部
 搜索
   
   
网站首页  »  正文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访水利与环境学院姜巍教授
作者:   来源:     2024-07-01

姜巍,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任济南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学校知联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区域规划和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她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SSCI、SCI、CSSCI、EI等检索论文40余篇,扎实的科研基础使得姜巍教授的科研成果斩获3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刮摩淬励 持之以恒

谈起科研工作,姜巍教授谦逊地认为自己是济南大学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跟所有教师一样身兼教学和科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生活的常态。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科技进步是缓慢的,然而正是数辈人的坚持不懈才有了中国今天的长足进步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面对国家和社会需求更应当坚持不懈、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一点一滴,日积月累,一定会在自己专注的领域获得期望的成果。但是,普通不代表着可以打破底线,科研的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客观存在。姜巍教授认为,做科研的原则,除了勤奋踏实,还应当严谨求实。踏实是做人的根本,科研的根本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每一个数据、每一份实验结果都要认真对待,通过交叉验证和反复实验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和可靠的实验结论。

诚实,是姜巍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多年的原则。而兴趣,则支持着她在科研道路上一直前进着。姜巍教授坦言,她初入大学时同样有过松懈的时候。高中的紧张节奏与严格自律在一夜之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在,她也曾在这样的环境中松懈。但自身的上进心与老师的引导让她在这场迷雾中找到了方向,逐渐培养了对于专业的兴趣。姜巍教授将此过程称为捡珠子,“每堂专业课的学习,就像是捡到一颗珠子,过程是杂乱无章的,起初并不知道学的目的。但学习的过程就像是穿项链,这个过程需要材料。当你捡到了一定程度,你的口袋里就装了很多,你就可以用这些珠子完成一项工作。”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姜巍教授逐渐培养了对于科研的兴趣,也逐渐进入了这个领域。在姜巍教授看来,科研并不枯燥,反而乐在其中的享受着。“科研工作能够让我在学习中有获得感,在教学中有成就感。”获得感来源于每日在最新文献中学习到的新理论,新知识。而从课堂上学生们闪闪发亮,渴望知识的眼睛里,姜巍教授又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科研工作者需要承担的压力也是巨大的。谈此问题,姜巍教授直言,“压力是肯定存在的,且压力并不会凭空消失,实验不是一天完成的,数据分析也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既然科研任务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那你每天干就是了。”姜巍教授用一种坦然的态度面对科研带给人的压力,同时也用行动来化解压力,“压力有时候会让人睡不着觉,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直面它,解决它。”面对压力,当机立断,说做就做,无论结果,无愧于心。这是姜巍教授解决压力的办法,其中的豁达坦率值得我们学习。

在科研领域埋头研究的同时,姜巍教授也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对于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姜巍教授认为是无缝衔接的。“高校老师的三大功能,第一个就是教学,要把学生教好;第二个,你要有科研产出,就是要有创新;第三个就是服务社会,你这个产出的东西你得投入到社会去,应用社会了之后,它才能创造效益。”对于教学方面,姜巍教授致力于“更新”,及时的把新技术,新理论搬上讲台,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姜巍教授认为科研与教学是密切连接的,“比如说你在家里的生活和学校的生活,脱离不了你的一些个人习惯,你肯定会将在家生活的习惯带到你学校的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肯定会把科研里的一些兴趣点迁移到你的教学过程中来。纯粹脱离科研的教学,没有创新性并且无法给学生带来最新的一些营养。”姜巍教授说道。

春风化雨 教育为基

谈及教育的核心目标,姜巍教授认为教育并不是死记硬背,教学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姜巍教授说,学习所学的是方法与思维方式,各学科之间实际上是融会贯通的。学到的知识理论也不是非黑即白,很多的科学理论在被发现完善的过程中是有分歧的,所以她在教学时会与学生说:“不只是学习理论,还要学习这个理论形成的过程,发现这个理论的学者是如何想的,换做是我们同学,又将会如何思考。”姜巍教授在课上着重培养学生们学习的能力,致力于让学生们形成自己的思维。

姜巍教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品格情感、技能提升。她认为,若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格,他会难以在人群中生活,周围的环境与做事氛围都不会顺畅。在当今“内卷”严重的社会,如若没有一技之长,会很难在生活工作中立足,更不要提有何发展机会。而情感的培养也很关键,它实际上是我们自我排解压力的过程,在学习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压力,我们要给自己的压力寻找一个释放的通道,它有一个反馈机制,所以我们要学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给自己正面的反馈。姜巍教授坦言:“一技之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所具有的良好品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情感培养是调整自己的方式,三者相辅相成,从未过时。”

姜巍教授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最好的相处状态是教学相长。老师也许仅在某一方面比学生更专业,但当今信息源极多,学生也有可能会比老师更了解其他领域。

当询问到姜巍教授是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她说,老师不是旁观者,应该把老师与学生看作平等的地位,站在朋友的角度来给学生指出问题。姜巍教授提到,多与同学们聊天给予鼓励,开开玩笑活跃气氛,这样学生们会更轻松,同时也会给到老师一个正面的反馈,课堂氛围会更好。

寄语后辈 展望未来

现今大学生多数生活在温室内,无法摆脱自己的舒适圈,谈起对于当下的我们有什么建议,姜巍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走出舒适圈,切勿不思进取,要对未来要有规划,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是否考研、考公亦或入职。学会“压力”自己,学会解决当下问题,不能把所有问题堆成一个窟窿。这些都是她对我们的要求。

不仅如此,姜巍教授还直言道,不可荒废学业,当下需要我们尽可能的去做一些专业上的事情,不管喜欢与否,都要从现在开始学些什么,并全身心投入它。要踏实不要贪玩。毕竟四年的时光是属于自己的,未来也是自己的。

最后问到姜巍教授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何规划时,她说,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做好当下的事情。科研工作是在不断推进的,我们的学习进度也要跟上,如此一来才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而对教育事业,姜巍教授希望自己能有更优秀的产出,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与时俱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姜巍教授不忘初心,明志笃行,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姜巍教授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生。她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着一代代莘莘学子。未来,姜巍教授也将笔耕不辍地书写,奋斗在济南大学科研与教育的一线!


» 上一篇: 济南大学欧美同学会一行到长清区调研座谈
« 下一篇:济南大学党委统战部、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到槐荫区海外高层次人才保育箱孵化器、腊山街道办事处调研
 
济南大学党委统战部 All Rights 2016 Reserved
      地址: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电话:0531-89736688 邮箱:tzb@ujn.edu.cn 邮编:250022